看点 当下,不少学生和父母常见承受着学业重担,及由之而来的心理重压。双重重压下,普通孩子是不是还能找到另外一条出路,让自己自由成长,快乐成才呢?特约作者方也分析了部分父母的心理变化,梳理了国际职业教育进步,探索年代变革下,孩子成长过程中真的的“财富密码”。站在历史进步新关口,作者在剖析各国职业教育时尚趋势后,致力于探索国内职业教育进步新方向,探寻将来普通孩子成长中遇见的更多可能性。将来,同意孩子的平凡和普通,或将成为家庭幸福的一门必学课。
文丨方也 编丨Lulu
在大家生活的这个年代,爸爸妈妈最大的烦恼是什么?
那就是看到我们的孩子从小就非常普通,非常不起眼,长大后又成为一个平淡无奇,学历和工作都不如大家的人。
虽然普通人是社会的大部分,而且不出意料之外,孩子们以后一定加入这个行列,但大家对孩子成为普通人有一种非常深的恐惧,仿佛他们一旦坠入普通人的轨道,生活从此失去了期望和各种可能性。
大家相信大学能改变普通孩子的命,而补习被大家看作是取得角逐优势的救命稻草,大家期望孩子不断地追求卓越超越别人。然而,面对“双减”和“普职分流”带来的不确定性,父母的焦虑好像无处安放。
事实上,包含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关口,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年代已经到来,一直备受歧视的职业教育将会全方位崛起,传统的职业培训模式也面临着重大改革,年代将为普通孩子的将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。
01
大家为何不可以同意孩子的平庸?
大家生活在一个拒绝“普通”的年代,孩子太过平庸是爸爸妈妈最很难同意的,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Richard Weissbourd 过去说过:“对不少爸爸妈妈来讲,即便孩子还在小学,只须在某方面表现并非最好的,他们就会感觉非常可怕。”
北大教育学院的丁延庆教授近期火了,不是由于他的学术收获,而是由于他吐槽“学渣”女儿。
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延庆副教授
夫妻两个都是北大毕业的精英家庭,女儿却是成绩全班倒数,这让全天下普通孩子的爸爸妈妈找到了心理平衡,大家争相传看丁教授的受访视频,焦虑情绪得到了很大释放。
丁教授的女儿才一年级,她的同学已经能识几千英文单词,加减法熟练程度惊人,她不想做被驯服的羔羊,坚持做一个开心的小学生,如何就被打上“学渣”标签了呢?而且就此判定她此生平庸是不是太早了?丁教授说他同意孩子的“普通”,我看他是过于焦虑。
《教好你的孩子:真的的成功婴幼儿教育》一书的作者,美国心理学家Madeline Levine表示,她曾被安排在加州马林县一所学校发表演讲,尽管一般她的演讲都是座无虚席,但这次却没其他人出现,由于她的演讲题目是“怎么样养育普通孩子”。Madeline Levine说:“非常显然,马林县没普通孩子。”
每人都在努力养育独一无二的孩子,由于平庸太可怕了,意味着孩子以后没竞争优势,没体面的生活。美国休斯顿大学教授Brené Brown在《不完美的礼物》一书中感叹道:“在这个世界上,平凡的生活已成为毫无意义的生活的近义词。”
“双减”和“普职”新政颁布后,关于“普通孩子”的热议刷屏全网。父母说,大家可以同意孩子是个普通人,大家也不奢望考上清华和北大,甚至可以不上985 和211,但同意不了孩子是个上不了高中的普通人。
普通人包含技术工人、护士、厨师和理发师,父母想吗?其实大家根本同意不了普通人,这也是大家对职业教育抵触的根本缘由。考上大学,有体面的工作和好的生活,这是大家一直固守的一条教育目的,也是大家婴幼儿教育的一个底线。
大家到底为什么这样害怕孩子成为普通人?这背后是有社会经济缘由的。
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各国教育体系中的两大组成部分,但,两种教育路径在不同国家的地位是不一样的。在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里,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是平行的;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里,学历教育占据绝对优势。
美国只有 5% 的高中生同意职业教育,而欧洲国家的比率高不少,其中德国的比率高达 59%。之所以形成如此的差别,是由于不一样的技术路径进步成不一样的产业结构,而教育体系是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。
美国的产业进步是一个去技术化的过程,通过大规模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方法,把技术问题解决掉,摆脱对工人的劳动技能的依靠。而德国以精密仪器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居多,对工人的技能需要非常高。
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,美国一直大力进步高等教育,掀起了“每人都上大学”的热潮,拥有四年制大学学位的美国人比率从 1965 年的 9% 攀升至2020年的37%。
中国产业进步路径和美国类似,制造业不少是流水线生产,对工人的技术需要不高。大家也是重点进步大学教育,特别是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,大学生人数突飞猛进,从1998年每年招生100万,增加至今的每年700多万。
在着重进步学历教育的国家,职业教育不只紧急萎缩,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。技能型人才整体薪酬待遇不高,规范安排和社会资源分配中遭到歧视。可以说,这才是大家不可以同意孩子是普通人的最重要原因。
02
成为“普通人”的勇气
现在这一代青年,是在“你不能平庸”的教会下长大的。但,他们尴尬地发现,整个社会都在告诉他们: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”。由于大学毕业即失业或者高学历低就业已成为常见现象,上了大学就会拥有好工作和好生活的逻辑已经不成立。
他们在爸爸妈妈期待的“出色”和现实的“普通”中徘徊,在渐渐适应和认同自己平凡的同时,“爸爸妈妈同意不了我是普通人”又让他们倍感纠结和痛苦。
即便985、211学子也逃不过普通人的命,社会已经盛不下他们的名校光环,成立于2020年5月的豆瓣网“985废物小组”,仅仅半年时间就聚集了11万人,他们自称“废物”,讨论怎么办失业困境,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宣布已经放手“出色和成功”的思想包袱,同意自己是普通人的现实。
大学生的困境与大家的大学招生政策有关,大家的学历教育这几十年的迅猛进步,重要原因不是由于市场的需要而是为知道决就业困难。
1999大学扩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知道决下岗工人的就业重压,同时又导致了大学生供过于求,为了延缓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,之后包含本科、硕士和博士的招生规模还在不断地扩大,结果使得大学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。
对大学生们来讲,从内心同意“生而平凡”这个事实,好不容易,也需要很大的勇气。但,就业市场的巨变,也让他们看到,成为一个普通人并没那样可怕。
虽然大学生紧急过剩,但很多无需大学文凭的职位却是处于空缺状况,而且和传统蓝领的“收入低”和“脏乱”形象不同,近年来出现的新型蓝领工作,其实已经模糊了传统蓝领和白领的边界。
伴随国内产业技术的转型升级,自动化技术和设施的很多引进,很多工厂在旧职位消失的同时,也产生了不少新的职位,制造业现在面临着紧急的“技工荒”,高技能工人薪水因而水涨船高。
2020年“年代数据”的报告显示,从传统蓝领转型成为新蓝领后,近7成的人达成了收入增长。新生代蓝领群体中有60%以上收入在5千元以上,月薪在9千元以上的达到近40%,上海2019年技能人才平均薪资为12.79万元。
伴随网络技术的进步,以网约配送员、网约车司机、快递员等为代表的新蓝领群体,现在已经达到1.2亿人,平均月薪超越9千元,80、九零后成新蓝领主力军。
同样的情形也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上演,大力进步学历教育的结果是美国大学生的处境日益艰难,大学生中有大概28%~30%的辍学率,超越40% 的应届毕业生未充分就业,而且负债累累,学生贷款超越 1.3 万亿USD。
同时,职业教育的前景一路看好。来自劳工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,事实上只有不到 20% 的美国工作需要学士学位,而且在美国将来十年预计将以最迅速度增长的 30 个工作职位中,一般只有 7 个工作职位需要学士学位。
依据乔治城大学教育和工作中心的数据,从目前到 2024 年,美国或有大约 1600 万个中等技能职位空缺,这类职位无需学士学位。
3000万个平均年薪55000USD的工作职位不需要本科学历。
依据经济学家 Paul Beaudry等人 在《劳动经济学杂志》上发表的一篇论文,美国自 2000 年代初的科技泡沫破灭之后,对大学毕业生需要大大降低。
Third Way 2021年的报告发现,美国大学本科学位的回报率由于专业而有所不同,其中计算机、工程或者医疗行业收入较高,其他专业的学生跟高中毕业生相比,收入的优势微乎其微,尤其是艺术范围诸如戏剧、舞蹈等,没投资回报,平均收入水平低于高中毕业生。
一系列现实变化告诉大家,大学学位的经济效益正在减弱,而职业教育的回报在提高,大家的教育体系已经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紧急错位,大家急切需要进步职业教育。
03
德国双元制是将来职业教育方向吗?
教育体系应当与产业结构维持适配性,技术进步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,只有尽快打造优质的职业教育体系,才能在新的全球经济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,这已经成为各国共识,可以预见,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年代马上到来。
今年6月,国内《职业教育法》迎来自1996年颁布以来的初次大修,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备同等要紧地位;在2018年,美国国会已经重新授权《卡尔·帕金斯职业和技术教育法》, 为各州高中和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提供勉励手段。
现在大伙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,大家会不会引进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?
美国学界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,一个常见的怎么看是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不是将来职业教育的方向。
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Eric Hanushek 表示:“德国的职业教育已经证明,他们可以叫人们为今天和将来十年做好筹备;他们没证明的是,他们是不是可以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年代。”
事实上,具备200年历史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正在面临瓦解, 工匠被觉得是“德国制造”的基石,但近年来,愈加多的青年选择大学而不是成为“能工巧匠”,“德国制造”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。
伴随AI和机器人技术进步,常识和技能的更新愈加快,行业替代更新愈加频繁,大家的职业也在飞速变化,更换工作的频率会大大增加。德国的学徒制将工人非常早就锁定在某一种技能中,在他们进入 40 多岁后,过去学习的技能已经过时,失业率上升,终生收入降低。
2008年以来,德国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降低了近14%,而同期大学生人数增长了近25%。依据德国工商会近期的一份报告,几乎每三家德国公司中就有一家学徒职位空缺,不少公司不能不让大学毕业生代替,德国有近500万职员被“大材小用”。
慕尼黑大学经济学家 Ludger Woessmann 说:“我觉得德国的职业培训不太合适应即将来临的变化,现在的职业教育不可以只不过针对某一技能进行培训,职业教育需要改革。”
和传统职业教育只重视技能不同,将来职业教育会看重学习力的培养,在课程设计上,会加大通识教育,重视培养学生探究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和普通教育的边界会趋于模糊并且呈现相互融合的状况。
在美国高中现在的职业教育改革中,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学术教育的界限正在渐渐消除,社会科学、人文和艺术课程的学习在不断加大;德国的职业培训也在趋向于让学员同意更为全方位的教育。
依据国内《职业教育法》草案,到2022年,一大量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,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(群)。
这意味着同意高中职业教育的学生不仅能够继续本科职业教育,还可以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转换。
德国现在正在试行一种新的混合培养办法,既授与传统学徒证书,又授与学士或硕士学位,工匠将来可以获得类似“学士学位”的资格证书,在公司里可以享受与大学毕业生同等的地位等。
可以说,在将来教育体系中,普通孩子会拥有更多的选择,既能够追求学历教育,也可以走一条更务实、更实惠的职业教育道路。而且无论选择哪一种教育,都有机会重新转换轨道。
04
享受平凡的幸福
在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的年代,普通孩子有了更多的成长路径,大学不再是获得体面工作的唯一渠道,职校毕业也可以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生活。
但,常见地认可和选择职业教育,恐怕还有一段非常长的路要走。职业教育是不聪明的或者学习失败者的选择,这类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。
怎么样摆脱社会偏见,在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两条道上做出理性的选择呢?
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Richard Weissbourd教授指出,重点要回归到教育的初心,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,而不是为了让其他人感觉你非常成功。
大家一直不可以同意自己孩子的普通,一直想证明孩子是出色的,除去为孩子好,大家也期望自己是其他人眼里成功的爸爸妈妈。
在大家这个社会,爸爸妈妈把孩子的成功看作是我们的成功,将孩子的抱负也变成我们的抱负,教育已经变成家庭荣誉的竞赛。而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,又无限放大了这一场极端的比赛,假如孩子胜出,爸爸妈妈的社会地位就会提高,就会取得广泛尊重。
两种教育渠道的选择应该是取决于孩子的个性和兴趣,加州大学教授Mike Rose 在《工作中的头脑》一书中指出,学习成绩好的人总是被看作是更聪明,这是一种相当狭隘的智商判断方法,走职业教育道路的孩子并不意味着比同意普通教育的孩子笨,他们只不过拥有不一样的兴趣、才能和技能。
对于那些对学术不感兴趣的孩子来讲,选择大学教育路径,无疑在参加一场注定要输的比赛,但,为了成为其他人眼里成功的好爸爸妈妈,不少父母不考虑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,倾尽所有投入到补习班、学区房,不切实质地期望孩子可以胜出。
而孩子们正在为爸爸妈妈的妄想付出代价,他们背负需要出色的重压,度过漫长黑暗的学生年代,最后还要在失望和痛苦的挣扎中掌握与平庸相处。
爸爸妈妈不应当以养育一个职校毕业的普通孩子感到羞愧,大家养育孩子不是要给其他人看的,社会公众的认同和评价不重要,无论孩子走哪种教育道路,要紧的是孩子能长成他们自己最好的模样,能拥有平凡人的幸福感,这才是最好的养育。
参考资料:
Alina Tugend,June 29, 2012,Redefining Success and Celebrating the Ordinary,The New York TimesLindsay Powers, May 8, 2019, Parents, our definition of success is all wrong,The Washington Post魏杰, 2021-04-17 , 《985废物”的集体失意及其超越》,虎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