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与孩子交流的艺术
孩子们一直将大人的话当成耳边风,不少大人不了解怎么样与他们有效地交流。然而,有的母亲却可以与孩子打造起愉快的对话,叫人感到非常有趣,而且充满智慧。
对话一 赋予一件事情趣味性
有一次,母亲携带孩子在公园玩耍,到点吃饭了,孩子却不想回去。母亲指着远处的落日,对孩子说:“哇!妞妞快看,那里有个很大的咸鸭蛋!” 孩子看到巨大的“咸鸭蛋”,开心地挥着手奔跑起来。母亲又问:“妞妞想吃鸭蛋吗?” 孩子答道:“想!” 母亲说:“那母亲买个鸭蛋回去煮给你吃怎么样?” 孩子开心地回答:“好!” 母亲携带孩子愉快地回家煮鸭蛋,如此孩子想听从母亲的话。
在孩子的世界里,游戏是非常重要的,对于按部就班、毫无趣味的事情他们并不有兴趣。比起吃饭,公园里的游戏愈加高兴。假如大家只不过简单地催促孩子回家吃饭,孩子可能无动于衷。但当你把吃饭变成一个有趣的故事,孩子或许会立刻被吸引住。

对话二 把事情具体化
当孩子磨磨蹭蹭筹备外出时,大人常常催促好几次,但孩子的动作仍然不紧不慢,甚至完全走神,忘记要外出。母亲对孩子说:“宝贝,大家还有5分钟要外出了,你是先换衣服,还是先整理好玩具?” 孩子回过神来,说:“母亲等等我,我还是先整理好玩具吧!” 当你只不过催促孩子“快点啊!你咋这么慢?大伙都在等着你呢!” 如此的交流是无效的,由于他天天都听到这类话,他不了解重点在哪儿,也习惯把这类话当做 “背景音乐”。然而,当你让孩子选择是先换衣服还是先整理玩具时,孩子会接到一个具体的指令,他会有动力去完成这类任务。

对话三 问“小”不问“大”
母亲下班回到家,问孩子:“你今天在家做了哪些呀?” 孩子看了一眼母亲,回答:“玩玩具。” 然后就没然后了。 孩子一天或许会吃饭、玩玩具、睡午觉、跟奶奶出去散步等等,但他不可能像背流水账一样回答你的问题。假如大家从细节处向孩子提问,他的回答或许会不同。母亲问:“孩子今天有没玩积木?” 孩子答道:“有!我建了一个城堡!” 母亲问:“你建了一个城堡啊?里面能住人吗?” 孩子回答:“可以住人!小狗、小猫也能住里面。” 当大家从具体的玩具、游戏话题开始,孩子会有更多的话要说,他们会发挥我们的想象力,回答的内容会比大家预期的要多,由于他们感觉找到了一个“知己”。

对话四 不要“否定”,只须“同理”
不少母亲喜欢把我们的观念意识强加给孩子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灌输“教育思想”的机会。比如,母亲煮了胡萝卜给孩子吃,孩子不想吃,说:“我不要吃胡萝卜。” 母亲或许会回答:“如何能如此?胡萝卜是多好的菜呀!” 假如母亲忽视孩子不想吃胡萝卜是什么原因,只不过一味地告诉孩子吃胡萝卜有什么好处,那样孩子可能一直不想吃。 这个时候可以问问孩子:“为何不喜欢吃胡萝卜呢?” 孩子回答:“由于它臭!” 当母亲了解了孩子不喜欢胡萝卜是什么原因,她可以维持中立的态度,听听孩子的心声。如此的交流方法不仅能够知道孩子在想什么,还能解决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的问题,比大家费半天口舌讲 “胡萝卜的N种好处” 要有效得多。